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8月印发《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》中明确,要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,加强科学保教,坚决纠正“小学化”倾向;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,规范办园行为,着力消除“小学化”现象。
但由于怕孩子输在“起跑线”上,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的需求催生了“幼小衔接班”“学前班”等大量违规办学现象。违规办学主要包括两类:一是未在工商部门注册,或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公司,未经教育部门批准,这一类违规办学比较明确,属于超范围经营。二是经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学校,主要是艺术类培训学校,开展日间照料儿童业务,在开设艺术类课程的同时,还开设识字、算数等文化课程,这类行为隐蔽性很强,教育部门和工商部门都未将其列入整治对象。
需求旺盛加上监管空白,“幼小衔接”工作逐渐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独立出来,由所谓的“幼小衔接班”来完成。幼儿园小班、中班、大班三级设置中的大班生源大量流失,以大连市中山区某五星幼儿园为例,今年8月,中班5个班升入大班后,锐减为1个班,80%的生员流向了“幼小衔接班”等违规办学,并普遍突出文化课教学,出现学前教育事实上的部分“小学化”现象。同时,也造成小学新生基础参差不齐,小学授课进度无法统筹调节,即使很多学校入学时通过填问卷、搞调研、摸底测验等方法掌握学生学习基础,但仍按照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安排教学进度。大多数孩子补过课,正常上幼儿园的孩子反而变成了少数,家长和孩子压力巨大,学前教育陷入恶性循环。为此建议:
1.精准整治违规办学。对于“幼小衔接班”等未经教育部门批准的违规办学行为要坚决整治;对于经教育部门批准的艺术类等培训学校,针对幼儿园适龄儿童开展的文化课教学,要区分情况,精准整治。
2.确保小学严格按进度教学。严格制止小学入学摸底、测验等行为。通过会议、通知等方式要求小学严格按进度教学,加大各级听课监督的频次和对随意调整教学进度行为的惩处力度。大力宣传小学严格按进度教学的规定和做法,打消家长和孩子的顾虑。通过科学控制小学的教学进度,倒逼家长放慢脚步,降低速度预期,从而进一步减少对非法办学的需求,让违规办学没有市场。
3.树立尊重科学规律的教学理念。积极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,引导广大家长并带动社会参与,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,明确“幼小衔接”不是独立的教育阶段,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已经实现无缝衔接,幼儿园应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让孩子享有快乐童年。
4.做好适龄儿童向幼儿园回流的准备。通过采取系列举措,很多家长会转变观念,让孩子回到幼儿园大班学习,流失的越多,回流的就越多,教育部门要指导幼儿园做好准备工作,畅通回流的渠道,避免适龄儿童由于无法回园,而又再次投向违规办学。
(作者为农工党党员、大连东港商务区开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)